今天是: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经开区新闻 > 正文
深化改革:创新发展动能足(一)
信息来源:开发区融媒体中心 | 发布时间:2021-07-23 09:11

长江之滨,千帆竞发。

荆州之东,工业主战场上,改革创新浪潮奔腾不歇。

思想破冰,行动突围,赋予这片土地不竭的发展动力。

“改革首要改思想,转型最先转观念,唯有思想破冰才能引领发展突围!”

“解放思想、转变观念、创新理念,坚持以发展论英雄!”

10年间,党工委扩大会上传来的改革之声愈发激昂坚定,思想破冰矢志不渝,激起体制机制改革千层浪花——

启动干部人事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。干部管理由“任命制”变为“聘任(用)制”,干部队伍由“身份管理”变为“岗位管理”,干部选任由“论资排辈”变为“实绩优先”,激发内生动力,锻造一支“想干事、敢干事、干成事”的干部队伍;

纵深推进综合执法领域改革。破解“九龙治水”旧局,组建荆州开发区综合执法局,实现“一支队伍管执法”,监管和执法责任进一步明确,提升执法效率;

完成大部制机构改革。整合部门职能,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,提高工作效能;

加速跨区域协同改革试点推进。完成“三区融合”概念规划草案编制,推进荆州综合保税区区域协同试点项目,建设区域配套试点项目;

从管理体制破题,通过经济体制、优化营商环境、社会民生领域一系列破障碍、去繁苛、筑坦途的改革,绘就一幅革故鼎新的壮美画卷——

尝试市场化改革。组建荆开集团,构建荆开产投、荆开园投、荆开资管等六大体系,成立沙农集团,提升融资能力和造血功能;

深化“一区多园”管理体制机制改革。选优配强园区办人员,创新园区统筹、部门协同、秘书服务项目工作机制;

走“创新+资本”之路。打破“认知瓶颈”,举办荆开资本论坛,对挂牌上市企业实行奖励兑现,为上市企业开通服务绿色通道,培育上市公司,截至目前,荆州开发区共有上市公司10家、金种子公司1家、银种子公司3家;

推进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改革。全速推进政务服务“一张网”建设,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配备项目和企业秘书,优化企业开办流程,提升企业开办服务标准,设立企业开办专区,实行容缺审批,深化“证照分离”改革,推行工业项目先建后验,实行园区区域性统一评价试点,制定“标准地”出让方案,截至目前,工业项目“标准地”已累计出让过万亩,位于全市前列,走在全省第一方阵;

剥离沙市农场社会职能,统一移交开发区管理,成立鱼农桥街道办事处,成立杨家河、杨场新城2个社区;

以改革促开放。2020年,成立全市首家外贸综合服务中心,综合保税区开工建设,对外开放平台未来可期,当年实际利用外资4603万美元,进出口总额达6.77亿美元;

……

改革绘蓝图,凝聚力量,也激发创新活力。

“创新已成为荆州开发区最独特、最显著的气质!”荆州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黄涛骄傲地说,这里已然成为创新“竞技场”。

太和气体率先完成四氟化锗生产装置和同位素分离装置安装,为半导体制造国产化提供“血液”和“粮食”;新落户的仕联新材料将有效填补半导体高纯湿电子化学品技术空白;凯乐科技在无氦环境下制成光纤,打破美国和卡塔尔技术垄断……企业是创新的主体,科技创新不仅让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,还为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问题作出贡献。

10年来,创新能力显著提升。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总量从44件增长到261件,位居全市第二;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9件,位居全市第一;新增国际专利3件,实现了开发区该领域内零的突破。

10年来,创新平台不断增加。2015年获批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,2018年获批国家财政部、工信部、科技部特色载体升级项目,2020年获批国家火炬计划荆州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;国家级技术平台从1个增加到4个,省级技术平台从1个增加到43个,走在全市前列。

10年来,资本、人才等创新要素不断汇聚。荆楚产业基金共获得各类投资14000万元;通过“招财引智”计划、出台人才引进政策、建立开发区“人才库”等方式,共招揽各类高层次、高技能、紧缺型人才696人。

“10年来,科技创新也推动着品牌和质量建设。”荆州开发区市场监管局办公室主任喻奎介绍,目前,全区商标注册共有1347件,是“十一五”初期的6.8倍。增加“恒隆”“久隆”“亿钧”“恒利”“大明”5个驰名商标,总量全市第一。10年来,还培育了荆州市唯一一家获得中国质量奖的企业,共有15家企业获得长江质量奖、荆江质量奖及提名奖,居全市第一。

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荆州开发区正以改革创新为帆,乘风破浪,开拓蓝海。


打印|关闭